融媒体联盟

2021年CCTV-4《环球...

2021年CCTV-4《向经...

2021年CCTV-4《中国...

2021年CCTV-2《经济...

传承智库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传承智库

非遗名录-瑶族长鼓舞(小长鼓舞)

时间:2020-05-01 浏览次数:0

  入库级别: 传承基地

  传承类别: 传统舞蹈 项目:

  所在地区: 广东

  传承编号: 19817411 


小长鼓舞原也称长鼓舞,为粤北连山过山瑶的民间舞蹈。过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,因历史上迁徙频繁,故称过山瑶。据多种古籍记载印证,小长鼓舞早于隋朝时期即随过山瑶南迁而流传入粤,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。现主要分布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过山瑶聚居区,在周边县和邻近的广西过山瑶聚居地也有流传。每到逢年过节、喜庆丰收、婚礼吉庆,特别是祭祖的盘王节,过山瑶村寨就跳起了小长鼓舞。

小长鼓舞的基本动作,多为模拟搭屋建房及制作小长鼓的劳动过程,称为表现性动作。其中建造房屋的表现性动作,从“转天转地”、“寻屋地”、“挖屋地”、“平屋地”、“垫石脚”,到“砍木”、“锯木”、“凿木”,再到“立柱”、“上梁”、“安门”、“安神位”、“盖房”等共24个;制鼓的表现性动作有“寻鼓木”、“砍鼓木”、“斗鼓木”、“修鼓”、“封鼓”、“听鼓”、“鼓松腰”、“拼桌”、“收鼓”等16个。另有三个称为程式性动作的“莲花盖顶”、“飘摇过海”、“行江”,后两个程式是过山瑶迁徙生活的舞蹈化概括。其中“莲花盖顶”是最具代表性的程式动作,因要把鼓花中的“小莲花”和“大莲花”技巧,与下肢的基本动律“蹲颤”和“撇拐蹲转”相融合,技巧最高,难度最大。

小长鼓舞素有“七十二套路”之称,就是在表现建房的过程顺序时,将24个表现性动作分别与“莲花盖顶”和“飘摇过海”(或“行江”)两个程式性动作相结合,构成相对独立的24套,每套均由“莲花盖顶”- 表现性动作-“飘摇过海”(或“行江”)三个动作组成,每套动作要按逆时针走向,自东向北、西、南四个方位各表演一次,回到原位后才做第二套动作,具有很强的规则性和方向性。

小长鼓是小长鼓舞唯一的舞具,又是为舞蹈提供鼓点节奏的打击乐器。用木质轻盈的泡桐木制作,长二尺三寸,中间的鼓腰细至一般成年人指掌可握,两端圆形,大小如一,里面挖空,外蒙优质兽皮,可击出清脆声音。鼓身漆以红色,绘有色调对比强烈的乌龟背壳花纹,花边以起伏有序的“狗牙花”装饰,显然蕴含着瑶族敬奉龙犬及乌龟的图腾崇拜内涵。

小长鼓舞有二人表演和四人表演两种形式,一般由男性表演,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,又逐渐增加了男女对舞。鼓花技巧也创造出“跨腿鼓花”、“翻打鼓花”、“抛鼓鼓花”等新动作,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
小长鼓舞以特有的表现形态,形象反映了过山瑶农耕、游猎和频繁迁徙的艰辛生活,真实记录了瑶族先民搭屋建房的知识和技术,不但对于没有自己文字的瑶族同胞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意义,也具有独特的历史、文化价值。虽经千年洗礼而不衰,但随着历史的变迁,如今小长鼓舞却陷入了青黄不接、后继乏人的困境,不少套路也已失传,急待引起重视,进行抢救和保护。

关于我们 公告通知 企业荣誉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认证查询 《品牌时刻》栏目组

版权所有: Copyright 2018 © www.cczgw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电话: 010-51392245 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信安门38栋101
联合摄制单位:中忆文化传媒(山东)有限公司
地址: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八一路亿联大厦2203室
CCTV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告代理编号:2021000000009121
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:(鲁)字第1598号
鲁公网安备 37170202666040号 鲁ICP备19038259号-3